“我从旧时代走过来,富国强民是梦想,总想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这是很简单的想法。”10月2日是两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奠基人郑哲敏的百年诞辰。在近期举办的纪念活动上,郑哲敏的人工智能(AI)数字人跨越时空如是说。
研究者推测,小行星撞击产生的碎片云使地球上的光合作用停止了几个月,甚至持续了几年。这对大多数生物来说是一场灾难,包括植物和以它们为食的动物。但分解植物的真菌却得以繁衍,并进入鼎盛时期。而蚂蚁便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开始驯化真菌,并将其作为稳定食物来源的。
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发现光学波段的信号可以作为探测热木星大气逃逸的探针。国际著名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表了这一成果。 早在2003年,人们通过观测远紫外波段的信号,发现离主星很近的热木星大气中处在低能态的较冷氢原子以一种剧烈的形式向外逃逸。这种逃逸可对行星演化造成严重影响。
10月9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运行二周年暨卫星数据利用学术研讨会。来自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和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的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实验结果显示,在特定条件下,基于纠缠原子的时钟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显著低于传统光学原子钟,这意味着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相同的精度水平。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型时钟甚至有望超越所谓的“标准量子极限”,而这是非纠缠系统理论上能达到的最佳精度极限。
我国科学家牵头的科研团队利用我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在一种双镍氧层钙钛矿材料La 2 PrNi 2 O 7 中,实现了块体高温超导电性,并揭示了镍基高温超导体的结构起源。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谭敏佳课题组、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徐骏宇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秦骏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薛蔚/董柏君团队、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李婧课题组,在《自然-癌症》( Nature Cancer )上发表了题为 Integrative proteogenomic profiling of high-risk prostate cancer ...
钚 -227 是近代物理所合成的第 39 个新核素,也是中国科学家发现的首个 钚同位素。它的合成为继续发现其他更轻的钚同位素、探讨中子幻数126 壳效应的演化奠定了基础。
张潘与潘峰、陈珂旸提出了一个创新方法——稀疏态张量网络方法。它可以让上述随机量子线路采样问题在经典计算机上的计算效率比已有算法高出多个数量级,将超算的模拟计算时间由1万年缩短至数十秒,可以比“悬铃木”量子计算机算得更快,而且能获得更高保真度,从而真正 ...
记者近日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进行了跨物种小脑时空组学研究,并发现灵长类特有细胞亚型,这种细胞亚型或与学习等高级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岗团队与国内外研究团队合作,发展出仿生图案化半导体光催化材料面板,实现可见光驱动下水的自发裂解产生化学计量比的氢气和氧气。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我国在卫星量子通信上迈出了人类第一步。2024年,中国的“量子星座”正在酝酿中,成功后,将能提供高效率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