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苏联已经建设成为一个十分强盛的工业化国家,尤其是斯大林还带领着苏联人民打赢了纳粹德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但斯大林本人的军事能力却备受指摘,有人认为斯大林的胜利是用人命堆出来的,他的战争指挥毫无技术能力可言,不仅仅如 ...
斯大林欲除朱可夫,可一次试探后,让他惊觉后果是场大灾难 ...
斯大林去世不久,为何赫鲁晓夫等人就急于扳倒贝利亚?
高里德施塔布文革期间,《列宁在十月》可以说是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最为知名的苏联电影。这是因为《列宁在十月》与《列宁在一九一八》是文革期间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放映、乃至使得中国观众对电影里的每一句台词都能倒背如流的极为少数的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与 ...
1944年6月6日夜里,后来被各种史书和文艺作品一遍遍提起的诺曼底登陆开始了。法国的反法西斯游击队行动起来,对着德军的各个部队和设施发动袭击。
“斯大林格勒师”这一术语在德军中用于指代那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围困并投降后重新编组的师。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集团全体投降后,小胡子下令重建第6集团军及其所属的军团、师和更小的单位。
1987年元旦,在中国的电影院内,放映了一部苏联电影《第一骑兵军》。对于当时的中国观众来说,苏联电影并不陌生。但之前苏联电影进入中国并产生影响的,大多是在电视屏幕上。1984年11月4日,中央电视台在周末晚间黄金时间,放映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
信中,格罗斯曼说到的“这本书”,是他写的“战争二部曲”长篇小说《斯大林格勒》和《生活与命运》。在格罗斯曼去世60周年之际,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斯大林格勒》中文版。至此,这两部长达一百多万字的鸿篇巨著终于完整地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是物 ...
在 1830 年和 1863 年的反帝国起义后,许多波兰人被驱逐到这里,在该地区留下了天主教社区的重要遗产,这就是为什么它也被称为“西伯利亚波兰”,现在的圣若瑟教区由白俄罗斯主教基里尔·克里莫维奇 (Kirill ...
斯大林改造了苏联,将其适合于自己 ... 不论是“大俄罗斯主义”还是“斯拉夫保守主义”,都不太可能走得太远,终究要回归均值。 俄罗斯的制度和政府机构并没有被摧毁,很多现象的出现是普京的强人政治所带来的。延续这些现象需要一个同样强大的接班 ...
1957年10月27日,《真理报》刊登了一则特殊消息。 这则用最小字号写着的消息在最不起眼的第六版发表,上面只有一个信息——曾经的国家英雄朱可 ...
办公室内,朱可夫与斯大林正吵得不可开交。这时,一旁的侍卫长径直走到朱可夫身旁,直接打了他两耳光。面对这份羞辱,朱可夫气愤地破门而出,但他一定不知道,正是这两耳光,救了他一命。二人为什么会争吵,两耳光又为何会救朱可夫性命呢? 二人争吵的原因无非是兵力部署。